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访客 经验 2024-02-12 569 0
问题描述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推荐答案

1,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环节   

2,电动汽车生产制造与销售环节   

3,基础设施配套环节   

4,售后服务环节   

5,电池租赁环节   

6,电动汽车保修和金融服务等环节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其他回答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随着高层的指示,充电桩作为新能源 汽车 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正式与5G基建、大数据、AI等热门板块,共同纳入本轮“新基建”。

2月,工信部对《新能源 汽车 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进行修改,将设计与生产分离,旨在为新能源车代工模式扫清障碍。未来,新能源 汽车 很可能迎来回暖态势,也将进一步扩大充电桩的潜在缺口。 在此发展趋势下,将充电桩建设明确纳入“新基建”的名单上,是引导新能源 汽车 产业 健康 发展的应有之义。

当前我国充电桩建设正面临着巨大缺口。 根据《电动 汽车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到2020年,新增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台,规划车桩比(新能源 汽车 与充电桩保有量配比)基本达到1∶1,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 汽车 充电需求。然而,截至2019年底,我国充电桩仅为120万台,车桩比约为 3.5:1,与规划仍存在明显差距。

在新能源车补贴退坡的背景下,政策对新能源车行业的支持并未消失,而是将重心转移到以充电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而随着新能源 汽车 市场持续发展、充电技术进步以及行业标准化程度提升而进一步扩大,未来新能源 汽车 充电桩行业市场空间巨大。

根据财信证券的统计,2019年新增充电桩12.89万台,全国充电桩车桩比达到3.5:1,预计未来稳定在3.4:1,2020年充电桩新增量预计为15万台。

目前我国新能源 汽车 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相关基础设施比如充电桩等仍然没有跟上,申港证券认为,新能源 汽车 逐渐走出低谷后,充电需求同步增长,充电桩将迎来快速发展。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3月6日,上海快卜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 科技 、电池 科技 、停车场(库)经营,新能源 汽车 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等。

通过对股权结构查询显示,快卜新能源拥有两个股东,分别为出资2550万元人民币、持股比例为51%的福建百城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以及出资2450万元人民币、持股比例为49%的宁德时代新能源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WIND梳理的充电桩产业链,相关个股在产业链的位置如下,这份资料供各位参考。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中所提板块、个股均只作为逻辑分析与技术交流之用,不作为操作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国新能源汽车换电市场?产业链分析

新能源汽车换电市场产业链主要由上游动力电池、换电系统、充电系统、整车制造商等;中游是换电站运营商及动力电池回收;下游应用于各类新能源汽车。中国新能源汽车近两年来高速发展,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310万辆,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045万辆。

随着终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增加,以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用户补能需求较难得到满足的问题日益凸显。2020年,换电站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中国新基建的七大重要领域之一。2022年3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也提出,要“加快构建完善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推进纯电动汽车车载换电系统、换电通用平台、换电电池包等标准制定”。

在能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背景下,国家将开发新能源作为改善环境和节约成本的重要措施,电动汽车已经呈势不可挡的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续航能力越来越强。

截至2022年12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179.7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76.1万台、交流充电桩103.6万台。从2022年1-12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5.4万台。与充电桩快充、慢充两种补能模式对比来看,换电的补能时间在5分钟左右,其补能效率远高于快充与慢充,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用户的补能时间焦虑。

中国换电市场发展主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探索期(2007-2012),国家电网牵头,示范基地为主,换电模式进入市场,形成“换电模式为主,充电模式为辅”的发展格局;沉淀期(2013-2018),充电模式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主导快充、兼顾慢充,换电模式发展缓慢;发展期,车企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电池租赁消费方式,换电模式再次得到关注,形成充电与换电模式并行发展。

随着公共交通领域全面电动化发展进程加速,换电模式发展空间较大。当前,换电模式具备的补能高效、快速、安全、购置成本低等优势,能够极大满足出租车和网约车、公交车、货车以及私家车的充电需求。

2019年至中国换电站保有量为306座,2020达到555座,2022年,2022年换电站保有量增长到1973座,较2021年增长52%。按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预计2023年中国换电站保有量有望达到2400座。 截止2022年12月,中国换电站主要奥动新能源、蔚来、吉利、国家电网、博众等企业参与建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访客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