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新能源车 城市 全国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城市有哪些

访客 百科 2024-01-14 1042 0
问题描述 七大新能源车 城市

推荐答案

中国比较知名的“汽车之城”有长春、上海、武汉、重庆、广州、十堰、保定等,但“新能源之都”又有谁呢?

对于那些想要迅速重新定位、积极转型的城市来说,如果能为自己赢得“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席位,不仅能成为车企大股东,还能迅速拉动汽车产业链和周边配套产业乃至当地整个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从而促进城市就业与经济增长。

其他回答

全国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城市有哪些

全国主要城市电动汽车推广情况一览

上海:拟制定近三年的电动汽车示范运行专项计划。同时,试行整车分期付款、电池融资租赁、里程消费结算等商业模式。

深圳:计划在未来四年内,从比亚迪购买2000辆纯电动出租车。目前已有40辆电动出租车运营(其中新上30辆比亚迪E6),主要是由深圳巴士集团旗下鹏程出租车公司运营。

杭州:2007年起,进行纯电动公交车试运营。目前,杭州正在运营369辆电动汽车(主要是公交车和出租车),另有25辆众泰租赁电动汽车。采用一环(环西湖)、两区(西湖景区、萧山开发区)、多点(众多旅游景点)的运营线路。今年6月组建纯电动汽车运营公司,开展民用车租赁,初步计划提供200辆。

合肥:已投放30辆纯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开通全国首条纯电动公交线路。

北京:加快在公交、环卫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探索纯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模式,逐步建立纯电动汽车服务体系。采用区域定时、定点班车和园区观光两种经营模式。2008年奥运会期间,有60多辆新能源的纯电动汽车示范运行。今年年底前力争能够进行500辆纯电动出租车的示范运行,带动电动汽车的产业链。北京市环境保护局2010年下发《关于电动汽车等零排放车辆办理环保手续有关事项的通知》(京环发〔2010〕3号),生产厂家备案不必提交检测报告,购买者办理新车环保手续时,也无需进行排放检测。

济南:已配置纯电动公交车6辆。拟在全运会期间,以奥体中心为核心,开辟4条公交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线路。规划2009年—2012年,将推广电动汽车1610辆(公交车370辆、出租车400辆、公务、环卫、邮政、旅游观光车约840辆);2013年—2015年,推广电动汽车10000辆以上。

武汉:2005年提出,以武汉市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有限公司为依托,抓好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

观光汽车的示范运营。曾采用“一环两区多点”的试点运营格局。

昆明:2辆纯电动客车预计在6月试运营。云南电网公司和在昆单位也将示范使用一批约100辆纯电动汽车。

南昌:江西省《进一步支持工业企业开拓市场搞活营销扩大销售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

[2009]91号):“南昌市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城市,在同等性价比条件下,应优先选用省产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产品。”

天津:在汽车中心、集团内部或政府公务用车中,通过以里程计费的方式租赁使用。

郑州:《河南省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力争尽快列入国家电动汽车示范试点城市并先后启动电动汽车示范工程。河南省实施《10项行动计划》中:在郑州市区新开辟2条混合电动汽车公交示范线路;以郑州为中心,推出中原城市群城际公交电动汽车示范线路,今明两年先开通2条试运行,投入电动客车20台

唐山:规划到2012年底,公共服务系统推广纯电动汽车2000辆,带动社会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8000辆。

成都:到2012年,共投入电动公交车250辆(首期50辆在国庆前投入运营)、电动出租车1300辆、电动专用车(旅游观光、绿化、市政、环卫、城市管理)350辆。

洛阳:《河南省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力争尽快列入国家电动汽车示范试点城市并

先后启动电动汽车示范工程。

新乡:《河南省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力争尽快列入国家电动汽车示范试点城市并

先后启动电动汽车示范工程。河南省实施《10项行动计划》提出在新乡市推出城市公交、出租车和民用电动汽车示范运营;

株洲:8.3公里长的试点线路沿市东西向主干道,纯电动小汽车投放到8万人的组团式社区运营。

南京:首批3辆电动公交汽车在南京公交游1线正式上路示范运营。

威海:公交公司启动线路运营,以沿海岸线作为绿色环保对外展示线路。

上海,凭什么能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从新能源车型本身的产品特点来看,市区路面经常拥堵,地势相对平坦的城市还是适合发展新能源汽车。如果从新能源汽车本身的补能便利性角度来说,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的城市还是适合开新能源汽车的。如果从新能源车型本身可以享受的国家扶持政策来看,限行限牌城市还是非常适合购买新能源车型的,毕竟可以享受不限行和不限购的政策。

市区拥堵,地势平坦

对于新能源车型来说,由于是电驱动,面对拥堵路面,应付起来还是得心应手的,不像燃油车,还是非常怕拥堵路面的,频繁启停不仅浪费油,而且排放的尾气对于大气污染也是相当厉害的。同时,由于是电驱动,如果地势不平坦,总是频繁爬坡,对于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还是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市区拥堵,地势平坦的城市还是比较适合新能源汽车的,这样的城市在北方和中原地区还是很多的,如北京,郑州等地。

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充电痛点的。不仅充电很慢,充电站点的服务半径相对于加油站而言,也是少很多的。同时,对于家庭充电桩的配建,也是存在很多的阻力,充电不方便也是很多消费者放弃购买新能源车型的很重要的原因。如果城市充电机车设施建设很完善的话,还是可以考虑购买纯电动汽车的。

限购和限行

这几年,推动新能源车型终端零售的动力更大的是来自于新能源绿牌而非新能源补贴,这也是为什么,绝大部分新能源车型的销量都是来自于限行限牌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如果大家所在的城市也是限购和限行,那么购买新能源车型肯定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也可以免征购置税。

小结

对于市区拥堵,地势平坦,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限购和限行等城市,都是比较适合购买新能源车型的。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行业资讯,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谢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上海凭什么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每卖出五辆新车,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制定,以及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似乎正式摆脱了萌芽期,一脚“电门”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谁跑在这波增长风口的最前沿?从今年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乘用车市场销量数据看,比亚迪、特斯拉、上汽通用五菱、奇瑞汽车成为销量最大的前四新能源乘用车品牌。“四强”阵容中,两者均与上海有关。

毫无疑问,上海已经成了国内当之无愧的新能源汽车之都,并且还将持续领跑全国。

相比坐拥新能源汽车王牌企业比亚迪的深圳、拥有诸多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合肥,上海并非有着先发优势,它究竟是如何在“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争夺战中摘得桂冠的?

颁布的各项文件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上海也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为加速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上海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及《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落地,上海构建新能源生态链的野心就已经种下。

2021年,上海又明确了“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地”的诉求。出台了《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其中谈到到2025年,上海目标实现本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这意味着,上海有机会成为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最激进和最稳健的城市。

另外,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消费能力也位居全国前列,这里聚集了高管、白领、年轻人等大量新兴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比较前卫,对新能源车型的接受程度较高,也有经济实力去“尝鲜”新能源车型。再加上相对宽松的新能源车限购政策,让上海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温室。

上海得以晋级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城,除了政策的扶持和巨大的终端需求,最主要在于它拥有新能源汽车最好的品牌梯队,巩固了其在传统汽车时代的超级地位。

外资派领头羊特斯拉,代表国内新能源和国际新能源品牌最高水平;底气派领头羊上汽,在全国大型汽车集团竞争中,保持整体汽车销量第一的优势,而在新能源车领域优势更加明显;新势力蔚来、理想是广大中坚力量,还有快速增长的新势力威马、哪吒和智己等新能源车企……自主品牌、外资独资品牌、中外合资品牌齐头并进,这是上海在此轮新能源车发展浪潮中,独一无二的城市产业格局。

2018年,特斯拉将其全球化布局的第一站落户上海,这是它赋予能源梦想持续动力的“安心石”。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2021年已肩负起特斯拉全球交付的“半壁江山”,成为特斯拉主要的出口枢纽。特斯拉出口量达到40500辆,占新能源车出口比例近八成,再次印证了特斯拉在财报中屡次强调的“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主要的出口中心”。

也正是在特斯拉的旗帜引领下,上海临港新片区构建起涵盖汽车芯片、自动驾驶系统、汽车内饰、车身、新材料、精密加工等新能源汽车全生态领域的“安全、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据悉,到2025年,新片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预计将突破3000亿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地。

理想汽车研发总部落户上海嘉定,主要涉及智能电动汽车技术的前沿开发领域。2021年12月,中汽数据终端零售数据显示,理想ONE以13438台上险量成绩,蝉联中大型SUV冠军,也是中大型SUV上险量榜单唯一的新能源车型,为车市加速新能源化转型“添了一把火”。

成立于2020年9月的前晨汽车,主要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商用车,利用最前沿的智能网联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解决物流运输行业的痛点,提升物流行业的整体效率。公司自成立以来相继完成了两轮超5000万美元的融资,已在物流领域推出前晨EC1、前晨iC1两款新能源车型,前者已量产下线,正式进入市场。

2021月1月,由上汽集团、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智己汽车正式发布,智己L7量产车在上汽集团临港智能工厂正式投产,3月29日将正式上市。从立项到首车下线交付,智己汽车仅用了22个月,智己L7或成为中国豪华汽车“智造”的天花板。

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矩阵,引领汽车行业大变革的上海,这样的能力是上海独有的“护城河”。

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本质上是“技术流”的驱动。

从需求端来看,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加装了更多智能化配置,需要使用的芯片数量更多。小到胎压监测系统TMPS、摄像头,大到整车控制器、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一颗芯片的缺失,都会直接影响到整车的生产。并且新能源汽车在2021年销量同比上涨明显,对芯片的需求水涨船高。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初步估计,2022年我国传统燃油汽车对汽车芯片的需求量在每辆车934颗左右,而新能源汽车对汽车芯片的需求量约在1459颗左右,需求量提升约56.2%。

针对于此,上海尤其是张江不少企业正大力发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通信设备产业优势,加大力度布局车规级芯片的生产,尽快解决汽车“缺芯”问题。

MCU类最常见,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上同样很重要。电池管理系统、充电逆变系统、整车热管理系统等都要用到MCU。由于全球缺芯,原料价格上涨,代工产能紧张,MCU芯片涨幅很大,已成为热门芯片之一。

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大幅度提升,智能驾驶渐行渐近,汽车AI智能芯片正是其中的“核心支点”。成立于2016年的黑芝麻智能,是自动驾驶AI芯片领域的新兵,但技术迭代飞速,先后推出了“华山一号A500”、“华山二号A1000/A1000L”和“华山二号A1000Pro”等明星产品,随着芯片的国产替代,华山系列芯片有望搭载在更多车型上。新能源汽车市场里炙手可热的几家品牌上汽、东风悦享均为黑芝麻智能的客户。

车规芯片独角兽企业芯驰科技,在不到3年时间内就完成了从研发到出货的全流程,推出了X9、G9、V9三款域控级SoC,其中V9系列芯片是一款ADAS和自动驾驶芯片,产品具有独立视觉引擎、高扩展性、面向自动驾驶域控+运控计算平台的优势,还融合了多种传感器,支持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

另外,碳化硅半导体以更高效率更高性能技术,逐渐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高地。瞻芯电子就是一家聚焦于碳化硅(SiC)半导体领域的高科技芯片公司,经过4年多的研发和市场积累,其产品成功进入汽车电子市场,并逐步放量出货。瞻芯电子宣布完成由小鹏汽车独家投资的战略融资,表明其自主研发的SiCMOSFET、SBD,以及驱动和控制芯片产品和技术,获得了主流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认可。

还有加特兰微电子、肇观电子、芯旺微电子、芯钛科技等研发汽车芯片的企业,这些新生力量带着技术积累和独特的技术思路,和英伟达、英特尔等国际大厂展开竞争,给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入了更多鲜活的能量。

上海之所以能在全国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名列前茅,除了有特斯拉、蔚来、威马等头部新能源汽车厂商在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上下游的零部件供应商同样给予了力量支持。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的大部分零部件、结构以及技术应用都是类似的,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动力系统,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新能源汽车特有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

据了解,上海嘉定区建设了新能港、氢能港两个市级特色园区,引进了精进电动、舜华新能源、捷氢科技等电动汽车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公司,并建成了三座加氢站,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运营。

位于上海嘉定的骥翀氢能就是一家车用氢燃料电池电堆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业务涵盖了电池电堆定制开发、销售及技术服务等。骥翀氢能的MH170系列电池电堆已推出143kW型,为当前行业内氢燃料电池单个电堆中功率最大的一款产品。骥翀氢能完成了数亿元A轮融资,由中金汇融领投。

张江企业也不甘示弱,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上加紧布局。成立于2017年的臻驱科技,主要研发、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和高性能国产功率半导体模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臻驱科技研发、生产、销售的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涵盖了高压/低压、风冷/水冷、纯电动/插电混动/油电混动等不同市场需求,已在中国和德国的多款乘用车及商用车上成功批量应用。

相比较而言,临港是后起之秀。围绕特斯拉工厂及欣欣向荣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临港飞速地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已经聚集了宁德时代、李斯特、均胜电子、地平线、翌擎智能等100多家企业,上游产品涵盖发动机、动力电池、车身内外饰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是上海近年来重磅引进的明星项目。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宁德时代上海临港项目正式开工,一年后,这里就将矗立起宁德时代的工厂,将运用最新生产制造技术和全球灯塔工厂建设经验,在临港新片区打造绿色、高效智能工厂,优化新能源产业布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访客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