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答案
高考状元并非都来自教师家庭。尽管一些高考状元的父母是教师,他们在教育背景和家庭氛围上可能会有优势,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家庭的学生就没有机会取得优异成绩。高考状元来自各个不同的背景,包括普通家庭、商人家庭等,他们成功的原因可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努力奋斗。因此,高考状元并非完全由教师家庭组成,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和才能。
其他回答
35%高考状元来自教师家庭各地高考成绩正陆续公布,每年此时,文理科状元的消息就会刷屏。那么,最近十年,高考状元这群自带光环的群体都来自哪儿?最终都去了哪里?
根据中国校友网对全国各省级高考状元的调查显示,2007-2016年全国共有约837名高考状元,其中,近五成的状元父母是教师(35%)和工程师(12.6%),还有近两成父母是公务员。
统计显示,状元们多出自省会城市。但在状元高产中学前十的名单中,来自非省会城市的衡水中学,近十年来培养了14名状元,跻身前三位。“高考工厂”看来也非虚名。
90%以上的状元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最近十年,清华在争夺状元之战中以微弱优势北大。在专业选择上,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经管类一直是中国高考状元们的首选。
教师家庭为何盛产高考状元?
山东省的理科生王端鹏,这位学生高考749分,位列历史第一。
我国每年都有上千万的考生参加高考,这些考生里面肯定会有天赋异常的人,利用自身超高的智商,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最终考取非常理想的成绩。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高考,有一位高考状元的成绩,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这位高考状元就是来自于山东省的理科生王端鹏,当年王端鹏的高考总成绩达到749分,仅差一分就满分,引起全国媒体的关注。审视王端鹏的高考成绩,连他的班主任于志高都感到不可思议。
王端鹏出生在山东烟台的农村家庭,高中阶段以优异的成绩到烟台二中的实验班学习。依靠着自身数理化优势,王端鹏在班主任以及各科老师的鼓励下,积极参加当时非常盛行的各类学科竞赛,并且在多个学科斩获奖牌。
在山东省学科竞赛里面,王端鹏的数学、物理以及化学均取得一等奖,最后他挑选自己最擅长的数学科目参加全国竞赛,并且在全国数学竞赛里面获得一等奖,并获得20分的高考加分。
高考730分状元出自普通家庭,状元妈妈分享经验:哪一点尽早培养?
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高考状元?相关数据显示,35%以上的高考状元都来自教师家庭。教师家庭有什么优势,能够培养出超过1/3的高考状元?一般认为,教师家庭的孩子能够享受到4种?福利?。
教师家庭更重视教育
教育首先来源于父母的重视。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子女。家长都是教师,舍得为子女教育投入和付出,子女的学习也更容易得到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漠不关心,会影响子女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家庭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视教育的家庭之一,因为教师本身就肩负教书育人的职责,重视子女教育,几乎是深入教师骨髓的理念和责任。因此,生在教师家庭,学习的氛围更浓厚。
教师更有时间育人
教师家庭之所以培养出超过1/3的高考状元,还因为教师家庭有更多时间培育子女。教师家庭每年可以享受的假期,不仅包括双休日,还包括寒暑假,几乎是其他群体的两倍。父母是教师,有更多时间关注子女的学习,解决子女在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当然,一部分中小学教师,也可能忙得根本没时间关心子女教育,但这样的中小学教师毕竟是少数。多数情况下,教师家庭在子女接受启蒙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初期,更容易给子女以合适的指点。
教师更懂育人
教师家庭更懂得培养子女的方式方法,因为本身他们就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积累了太多的学习经验。在启蒙阶段,作为教师家庭的子女,更容易享受到这种好处。在孩子小的时候,其他很多家庭对于孩子是采取放养的方式。但是,教师家庭可以从小就为子女量身定制培养计划,注重发掘子女的兴趣爱好,让子女在全面均衡发展的同时又突出特色优势。
教师的教育资源更好
父母是教师,在人际关系上,并没有公务员有优势,在职能职权上也没什么值得炫耀之处。但是,一个好处是,多数教师家庭都能够享受到一种福利,那就是在子女上学校方面受到更多的倾斜照顾。如果父母在重点学校任教,一般情况下,子女可以直接进入学校就读,不像别的很多家庭,要么凭实力考,要么需要找关系递条子。这一条对子女教育而言,非常管用,很多时候至关重要。
除了以上4条,你认为教师家庭培养出更多高考状元的经验还有哪些呢?
2020年高考已落幕,今年武汉的理科状元唐楚玥以725的高分获得了师生们的敬佩与喝彩,不过也有人会忍不住将她与去年同样获得高分的广西状元杨晨煜做对比。杨晨煜是2019年广西理科状元,以730的高分创下了广西恢复高考以来的最高分纪录。不管是725分还是730分,都足以令人望尘莫及。
杨晨煜的高分吸引了很多网友的注意,甚至有网友爆料说他出身于一个知识家庭,爷爷辈和父辈都是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不过后来他自己也辟谣了,他的父母只是广西某单位的普通职工,上的更是广西地区的普通大学。
当然,他这么优秀,自然也被很多家长当成了自家孩子的榜样,家长们纷纷想办法向他的父母取经。
当被问到是如何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儿子时,杨母很大方地分享起了自己的育儿经: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就要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懂得如何专注学习、主动学习,刚开始可能会非常痛苦,但是定型之后,就无需再过多管教了。
在面对采访时,杨母坦言:我们只用管他的衣食住行,其他学习上的事他自己能搞定。
也就是说,在杨晨煜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开始写作业,那就善始善终,不能分心,并且不管是写作业还是预习、复习功课,都要做好计划。
杨晨煜的母亲还比较不赞同很多家长的这种做法:孩子已经上了中学,才开始着急想着怎样管教孩子,而且常常把孩子放着自己学习,自己却在一旁玩手机。
她认为,想要让孩子优秀,不仅要尽早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更要约束好自己,做懂得自律的父母。
不少家长觉得自己家孩子还小,现在管教会不会太早了?李玫瑾教授曾回答过这个问题:孩子0到6岁,是家长立规矩的黄金时期,一旦过了这个年纪,孩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想要再管教就非常困难了。
相信很多家长都做过类似的事情:孩子小时候不好好吃饭,所以家长就给孩子准备了手机或者平板,给孩子放动画,这样孩子才肯吃。或者是孩子玩玩具、看绘本时,家长给宝宝端来一盘水果,催着喂着吃。
实际上这是对孩子正在形成的专注力极大的破坏,上小学后,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不是容易分心就是多动,这就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的疏忽导致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