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答案
新能源汽车普及率20%。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高于上年的12.1%,全球销量占比超过60%。
其他回答
2020年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是什么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上市企业: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上市企业有比亚迪(002594)、吉利控股(00175.HK)、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北汽蓝谷(600733)、长安汽车(000625)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2021年前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市场渗透率突破10%
2017-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增长,2020年全年销售量达到136.7万辆,2021年前10月累计销量达到254.2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34.9%;从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渗透率来看,从2017年的2.8%增长至2020年的5.3%,2021年前10月高达12.2%。
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稳步增长而商用车呈现波动下降态势
从细分领域来看,客车销售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水平最高,近几年保持在18%以上,而卡车销售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最低,2021年1-10月仅有0.9%;从变化趋势来看,2017-2021年,商用车(包括客车和客车)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呈现波动下降态势,主要是商用车市场的新能源销售受补贴政策变化的影响较大,而乘用车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乘用车细分领域中A00车型新能源渗透率高达99.6%
从乘用车细分市场来看,根据车型大小及排量的不同,乘用车可分为A00级、A0级、A级、B级和C级,2021年1-10月,A00级微型轿车销售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高达99.6%,其次是B级中型轿车的新能源渗透率19%,其余车型均在10%以下。
从乘用车细分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变化趋势来看,2017-2021年,A00级、B级和C级乘用车的新能源渗透率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其中A00级乘用车在2021年1-10月趋近于100%,而B级和C级乘用车的新能源渗透率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7月份数据预告两场大戏:淘汰赛升级,新能源汽车“依赖症”仍在
我国对外部石油的依赖程度较大导致我国油价较高,使得我国传统燃油汽车的使用成本较大,导致我国汽车产销量呈下降趋势,品牌汽车的销量也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因此众多传统车企为求生存纷纷开始了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之路,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通用、大众等国际车企直接提出了在中国市场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的目标。
我国汽车产销均出现下降趋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自2017年起我国汽车产销量处于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我国汽车行业产量为1999.4万辆,较2019年下降22.27%;2020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017.8万辆,较2019年下降21.70%,为近五年来汽车产销量降幅最大的一年,主要原因在于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疫情使得汽车行业失去了年初“开门红”的优势,外加新冠疫情导致经济下行人们消费信心下降导致汽车行业在2020年产销下降明显。
汽车产销量下降对我国品牌汽车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在汽车行业产销量下降的大环境下,我国品牌汽车销量及占乘用车比例也随之下降。2020年我国品牌汽车销量为774.9万辆,较2019年同比下降8.1%;从我国品牌汽车销量占比来看,2020年我国品牌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量比例为38.4%,较2019年下降0.8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逆势增长
2016-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处于波动增长趋势。从2014年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开始发力增长,2019年是新能源汽车第一次迎来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2019年国五向国六排放标准切换,引发了汽车销售厂家对国五排量库存汽车进行降价抛售导致的。
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再次产销量再次回升。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36.60万辆,较2019年增长9.98%;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136.70万辆,较2019年同比增长13.35%。
中国成为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全球市场份额为54.1%,比排在第二位的欧洲高28.7个百分点。
传统品牌汽车制造商纷纷制定新能源汽车目标应对品牌销量下降问题
因品牌汽车在我国销量下降导致许多传统汽车制造商纷纷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大众、通用等传统汽车制造商直接针对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提出目标,而我国本土企业-北汽则追求在202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实现新能源汽车全线产品自主化。具体全球传统车企针对新能源汽车目标如下:
——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产销数据中,中国汽车市场基本延续了二季度以来的回暖势头。7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0.1万辆和211.2万辆,环比下降5.3%和8.2%,同比增长21.9%和16.4%。
其实以往每年7月份都算是汽车销售的传统淡季,但今年年初疫情的出现似乎打乱了这一节奏。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私人购车需求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市场的活力,也令今年7月份的同比增长数据明显高于预期。
不过,这依旧不能充分说明车市的前景就是一片大好。首先,在7月产销持续同比增长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去年同期受到“国五转国六”的影响,多地都赶在7月前清理了大量国五车型,使得消费需求被提前透支,导致去年7月的销售量出现了大幅下滑。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7月的同比数据本身就含有一定“水分”。
另外一点,已经连续四个月实现产销环比增长的势头也在7月被中断。在中汽协看来,上半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对汽车市场的复苏和发展长期利好。然而,随着各地实施的促进消费政策陆续进入尾声,直接促进汽车消费的力度可能会减弱,政策的节奏也有所放缓。
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愁”,而个中滋味,或许不少中国品牌有着更深的体会。
01
中国品牌淘汰赛继续升级
数据显示,中国品牌乘用车7月销量为58.5万辆,同比增长4.5%,市场份额比去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但环比6月却提高了1.7个百分点,结束了3月起连续下滑趋势。
从整个行业格局看,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继续增强。其中长安汽车的表现尤为突出,7月销量达到16.49万辆,同比增长38.5%。而包括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广汽集团等主流中国车企同样也都实现了15%以上的同比增长。
究其原因,它们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表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支柱车型的迅速回暖,保持热销,以及新产品的如期上量。
可以看到,从去年开始,长安就相继为旗下主销车型进行了改款换代,不仅采用了全新的造型设计,还换装了诞生于长安蓝鲸NE动力平台的全新动力系统,产品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吉利同样是如此,经过不断升级,旗下帝豪家族、博越系、双缤等主力车型在各自细分市场始终保持着领先位置。还有像长城、上汽等也一直在对产品结构和竞争力进行优化,包括第三代哈弗H6、大狗、第三代名爵6、荣威RX5?PLUS等车型都受到了消费者广泛关注。
此外,吉利ICON、长安UNI-T、传祺GA8等新车上市,在设计、驾控以及价格等方面成功突破天花板,不仅赢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也让头部中国车企看到新的市场机会。
当然了,产品向上的背后是强大的技术实力作为支撑。除了提到的长安蓝鲸NE动力平台,吉利也在今年6月宣布开启“科技吉利4.0时代”,迈入全面架构造车时代。而居安思危的长城更是一口气发布了“柠檬、坦克、咖啡智能”三大技术品牌。
显然,除了这些头部车企外,大多数中国品牌仍面临着技术瓶颈、增长乏力等情况。特别是在合资品牌产品价格不断下探的情况下,已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过,持续高端化本就是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也是大势所趋。市场竞争的加剧会推动中国品牌的市场结构调整,加速优胜略汰或兼并重组,对于中国汽车市场而言,也未必是件坏事。
02
新能源汽车政策“依赖症”仍在
与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相似,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万辆和9.8万辆,环比分别下降2.4%和5.5%,同比分别增长15.6%和19.3%,这也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今年以来首次同比增速由负转正。
其实长期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冷暖都和政策的力度息息相关。事实上,从去年补贴政策调整后开始,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就持续下滑,而此次回暖在中汽协看来,一方面是消费者已经逐渐适应了低补贴的新能源车市状态,另一方面自然还是离开政策的支持。
为了提振新能源汽车销量,上半年包括北上广、天津、深圳、重庆等多个城市都推出了针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最高综合补贴高达万元。
与此同时,部分限购城市也通过增加指标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像北京就宣布在本月起将针对“无车家庭”增加发放2万个新能源小客车牌照。这对于涉及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车的车企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必须争取的机会,或许这也将促进新能源汽车8月以及9月的环比增长。
当然除了政策的拉动外,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回正也与去年同期补贴退坡导致基数较低有一定的关系。而由此也再次印证了,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仍然对政策有着较大的依赖,想要和燃油车一样走出独立行情尚需时日。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从各车企公布的销量数据来看,7月电动车高端化趋势也愈发明显,特斯拉、蔚来等高端新能源品牌的销量一路高歌猛进。尤其是特斯拉延续了近两个月来的迅猛势头,7月再次以破万的销量卫冕纯电第一。蔚来7月共售出3533辆,同比增长322.1%;而理想ONE也卖出了2765辆,环比大幅增长;包括刚刚在4月才发布的小鹏P7,也实现了单月交付量1641辆。
要知道,在3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取消补贴的背景下,这些车型依旧能保持如此势头,既说明了消费者在接受了不可逆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后,已经开始向着更优质的产品倾斜,同时高端新能源汽车的市占率越来越高,再加上合资及传统豪华品牌新品的陆续入场,势必就会对以中低端为主的传统新能源品牌形成挤压,如何破局也成为了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大看点。
7月份汽车市场的表现,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尽管种种原因让未来汽车市场的走势仍有着很多不确定性,但同样可以从中看到不少令人惊喜的地方。但总体来说,随着各车企经营状态的持续改善,以及新一轮增换购需求的逐步释放,我们还是应该对车市的复苏抱有足够的信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